□本報記者 朱雪黎 文/圖
  一隻竹籃、三朵乒乓菊、兩支彎曲延伸的迎客豆,一番看似漫不經心的隨意插花作品擺到茶席上,現場彈奏起《流水》古琴曲,一股雅趣之風撲面而來。11月16日,在成都三聖鄉的“百花深處”,一場以“菊韻醉金秋”為主題的中華花藝插花活動雅緻開場。發起人胡庭毓的一段插花表演,引得現場近30名中華花藝愛好者躍躍欲試,一個小時內創作出近30個花藝作品。
  從10年前,臺灣人操瑞芸將中華花藝帶到成都,到如今,成都中華花藝愛好者已經3000餘人。中華花藝和成都的故事就在一枝花、一片葉的擺弄中漫延開來。
  “
  無心插柳
  ”
  十年教授三千人花藝
  全球花藝有三大流派:西洋(歐式)花藝、東洋(日本)花藝和中華(中國)花藝。目前,成都的中華花藝教室不過5家。操瑞芸的“浣花草堂”規模最大,開辦時間也最長。其餘幾家,都是她的學生近兩年陸續開辦的。而很多路邊花店都屬於歐式花藝。
  去年1月,操瑞芸的學生胡庭毓在成都創辦起毓花苑花道教室,專門在周末傳授中華花藝。200元一堂課,一對一授課,隨到隨學。不到兩年,毓花苑陸續接待了100餘位學員。目前,固定學習的有30餘人。“這兩年,喜歡中式傳統插花的人越來越多了。”胡庭毓告訴記者,成都插花能颳起中國風,操瑞芸是第一功臣。
  說起將中華花藝引入成都,操瑞芸笑稱實屬“無心插柳”。2000年左右,到成都陪兒子讀書的她,開了一家咖啡店,但生意一直不景氣。閑來無事,曾在臺灣學完中華花藝的她,就開始在店里擺弄插花。可沒想到,她隨手擺在桌上的幾件花藝,卻引起顧客的興趣。“一傳十,十傳百,越來越多人開始來找我學花藝。”
  2004年,操瑞芸索性關掉咖啡店,在成都芳鄰路開起一個名叫“浣花草堂”的花藝培訓班。
  操瑞芸粗約算了一下,10年教學,曾向她學習花藝的不下3000人。在她的學生中,既有年過半百的老人,也有90後;既有教師、公司白領、商人,也有全職太太等。在德陽開美容院的陳韻智,今年9月開始學習中華花藝。本月初,她決定將美容院重新裝修,配合花藝大走中國風。而全職太太石梅學習中華花藝,主攻茶花,“我就是想讓家裡的茶席更清新雅緻。”
  複原
  傳統
  十五本教材串起中國花藝史
  但真正學有所成的卻並不多。操瑞芸告訴記者,3000人中,能勉強結業的不足1成。能像胡庭毓一樣,專職花藝的更是鳳毛麟角。“總共可能不到10人。”
  是插花太難嗎?操瑞芸搬出摞起來近半米高的教材,“時間,才是攔路虎。”原來,來自臺灣的中華花藝僅教材就有15本。按每周一課計算,至少3年才能畢業。7年不間斷學習,才有可能取得“教授”資格,開班授課。
  “這15本教材,講的就是中國傳統插花1400餘年的發展史。”操瑞芸介紹,曾任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的黃永川,酷愛搜集中國古代書畫資料。上世紀80年代初,他偶然發現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所寫的《瓶史》,並不是描繪器皿的,而是記錄了古人插花心得體會的花藝專著。“插花不可太繁,亦不可太瘦。多不過二種三種,高低疏密,如畫苑佈置方妙。”書中簡潔明瞭的語言描述,讓“曾誤以為插花是由日本傳入中國”的他如醍醐灌頂。
  從那時起,黃永川執著地走上了中國傳統插花研究之路。1986年,他在臺灣發起成立了“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”,帶領會員們收集整理有關插花的繪畫、筆記、書法、詩詞等點滴史料,並編製成教材,將中國傳統插花形成體系,復興傳播。“花藝進入我國文化領域,最早可追溯到漢代。”操瑞芸告訴記者,河北省望都出土的東漢古墓上有一幅壁畫,繪有一個陶質圓盆,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,“這大概算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插花。”
  魏晉南北朝時期,“佛前供花”的習俗使得插花漸成氣候。唐代時花藝在宮廷內大受歡迎,到宋代更普及至一般文人雅士,發展極盛。“插花和點茶、焚香、掛畫,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,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緻生活的一部分。”操瑞芸說,明代起,插花逐漸形成理論。“袁宏道的《瓶史》、張謙德的《瓶花譜》、鄺璠的《便民國纂》、陳淏子的《花鏡》,這些專著都出現在明代。”
  而清末,頻繁的戰亂,讓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幾乎斷代。
  首重
  意
  境
  中國式插花“最美”
  “講意境、有韻味,我還是覺得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最美。”在胡庭毓看來:西洋花藝首重色彩,次重形式,最後重意境;東洋花藝首重形式,次重意境,最後重色彩,比如一枝花要多高、往什麼方向偏、角度多少度,都必須分毫不差、一板一眼;而中國花藝則首重意境,次重色彩,最後重形式。“說不清、摸不著的意境,也是最難呈現的。”操瑞芸認為,中華花藝依舊有章可循。
  認識花器,便是第一步。“中華花藝有6大花器:瓶、盤、碗、缸、籃、筒。”在胡庭毓的工作室,記者見到6大花器,材質多為銅、陶、竹,造型多簡潔古樸。
  “講究花與花器的精妙搭配,是中華花藝的一大亮點。”胡庭毓說,如插置牡丹時,為配合其高貴華麗氣質,一般多配以銅器;梅則插置瓷瓶;山花野草則適宜陶、竹、木質花器。花器造型與花材也需調和。如圓形器皿上的枝與花,就不可太直、太硬板。“瓶花高昂、盤花深廣、缸花塊體、碗求中藏、筒重婉約、籃貴端莊”這24個字,也是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意韻秘訣。
  不同於西洋插花用“花泥”固定花枝,中國傳統插花,固定花材則是用一種名為“劍山”的專用固著器。它用銅、鉛等材料製成圓餅狀,一面銅針林立,花枝就插在銅針上固定。
  如今的中華花藝,繼承傳統的同時,也十分註重兼收並蓄。目前,中華花藝擁有4大類型:寫景花,如用枯木、松柏表現高山,忠實於真實自然;理念花,由宋代理學發展而出,註重人倫秩序,花有中正之芯,結構講求“清、疏”;心象花,則屬於浪漫派,多選用山花野草、梅蘭竹菊,借花抒懷,文人插花大多屬之;而造型花,則吸收了更多現代元素,甚至可以噴色“造無可名之形”。“插花既能點綴生活空間,又能讓日常生活充滿詩情畫意,還能繼承傳統文化。”小學音樂老師孔令意從今年3月開始學習中華花藝,在她看來,這是“一舉三得”的好事。
  (原標題:一花一世界 成都插花颳起中國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f02afdq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